穿过云缝的7月阳光,强烈却不燥热,照亮了喀斯特山间的农舍、石缝中的苞谷杆子、怒放的向日葵……
彭寨小学坐落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山窝窝里,从乡里进来,还需在车上颠簸上一个小时。山峦中,两层的教学楼正对着一片苞谷地,教室里摆放着破旧的课桌与条凳,没有灯,白天全靠阳光的眷顾,教室的木门上,粉笔字写着年级的名字,只有三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班,30到40人不等,多是留守儿童。
教学楼旁的一间蓝色板房便是食堂,地上堆放着的土豆和角瓜是我们十几天所有的食材。食堂外简单的水泥操场上,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用破了洞的球拍打羽毛球,绑在单杠上的几段尼龙绳,是他们最爱的“秋千”,直接坐上去屁股勒得痛,孩子们便找来些废旧纸板垫在上面。
秋千摇荡出清脆的笑声,让这所希望小学成为大山中最热闹的地方。
一台相机
在摄影课上,孩子们对拍照的兴趣超乎我的想象。当我用一台简易135相机给他们讲解时,他们好奇地围拢过来,仔细记录每一个细节。拿到相机后,他们有的兴奋的比划着,却舍不得按下快门;有的小心翼翼地凑近取景框,四下寻找着感兴趣的画面;还有的孩子涩涩地对我说——“老师,我给你拍张照吧”。
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会使用相机了。校园里,回家路上,都有他们们认真拍照的身影。翻看孩子们的摄影记录本,我发现他们稚嫩的笔迹: “第一张拍的是我的妈妈”、“我给姐姐拍了一张照片”“这是美丽的大山”——他们最爱的,还是他们的家人。
一对姐弟
四年级的马举现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初次遇见,她正背着她的弟弟急匆匆走进教室,解开身上的带子,把弟弟放到空座上“旁听”。两岁的弟弟马举波最黏姐姐:课间休息,马举现和同学玩耍,弟弟就在边上紧紧抓着姐姐的裙子,午休时,支教老师把弟弟放在办公室的床上哄睡着,醒来看不到姐姐,震天的哭声响彻学校。
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奶奶还要干农活,马举现只有带着弟弟上学。放学,马举现背着弟弟回家,忙着帮奶奶生火做饭,弟弟独自在家门外蹒跚着爬上爬下。邻居时常在屋外喊:“举现,你家举波裤子又耍掉了!”
马举现领到小相机,我问她最想拍什么照片,她不假思索的说“给弟弟拍照咯……”
她的笑,灿烂如山里的向日葵。
一段山路
爬上一个山坡,还横着一个更陡峭的山头。
今天,我们送孩子们回家。
孩子们在前面跑跳着,不时回头来给我们打气:“老师,马上就到山顶啦!山顶有草地就能休息啦!”他们熟悉这路上的岩石和路口,这是他们每天上下学往返3个小时的山路。对于我这个二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来说,才走了一半,就气喘吁吁。
登上山顶,我躺倒在草地上,这个时节,野花已铺满山岗,孩子们欢笑着采来大捧的鲜花:“老师,这是送给你的!”还有一半的路要走,我歇口气,捧着鲜花,继续前行。
15岁的高美艳回到家,背起大背篓出门哇洋芋,我们便帮她一起挖。“洋芋好吃吗?”“不好吃,如果我每天都吃,肚子会痛,可是,也没有别的。”
天色将晚,我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学校,孩子们还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复一日的行走。但愿在这条求学路上,多些阳光,少点风雨。
7月中旬,5位新京报拍者网的拍者们与来自学而思、清华大学、贵州大学的志愿者一起组成支教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彭寨小学开启“同一课堂”公益项目。启蒙孩子们自主学习基础课,并激发他们对课外素质活动的热情,拍者们将相机送到孩子们手中,鼓励他们大胆拍摄,我们在他们眼中,发现不一般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