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长城博物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关村有一户人家三代住在明代长城的关城城厢60年。当这座城池遭受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时,由于这家人的悉心保护,城池南门的历史风貌没有遭到大的毁坏。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将领徐海东就在这个南门城楼上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专访,这段往事记载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中。
这座城池的南门坐落于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关村村民杨国兴家的院落中。1950年,杨国兴的父亲杨清禄到下马关镇粮库工作,一家人从同心县城搬来,便暂住在当时已经废弃的南门城楼下,慢慢了解了这座城池的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附近的居民拆卸城砖,盖房的盖房,卖砖的卖砖,一块城砖当时可卖到0.5元人民币的好价钱,而当时一位公职人员的月薪是40元人民币左右。
“很多人用城砖盖起了砖房,但我的爸爸并没有这么做。我当时也不理解父亲,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执拗。”杨国兴回忆。那时,收购城砖的人开着拖拉机来到他家,还有人想从这里拆砖、取土,杨清禄为此和他们有过争执。
1990年,69岁的杨清禄去世。临终前,他留给杨国兴的遗言是:“城墙一定不能拆。”坚守着父亲的遗言,今年37岁的杨国兴一家5口依然生活在这个简陋的院落中,他们是目前南关村唯一一户住窑洞的家庭。
“妻子一直希望我们从这里搬出去,像其他村民一样建造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杨国兴说,“我心里也很难受,但是搬出去后,这个保存尚好的城门会是什么结果呢?”
杨国兴爱上了长城。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从1992年开始,到处查找历史资料,研究这座城池的历史和相关的典故。他指着城楼、城门,如数家珍般介绍,南门上的箭楼如何被民国期间的宁夏军阀部队烧毁,某段城墙如何因地道进水而不幸坍塌。
他说:“只要我们一家在这里一天,这里的城砖一块都不会少。” 为此,杨国兴也曾被一位试图扒砖的村民质问:“这砖是你家的吗?”
2007年,杨国兴因在保护文物古迹方面的贡献,成为同心县政协委员。2011年召开的同心县两会上,他的提案就是呼吁加大保护这座城池的力度。
如今,杨国兴一家依然生活在这座长城关城的城楼之下。在60公里外打工的杨国兴并没有带上家眷,而是让妻子留在这个院落中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