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到2003 年期间,我在芝加哥做访问学者,其间走过许多地方,拍摄我所见到的美国。就在我来到美国的前一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灾难无法忘却,生活还得继续。
然而,这个生活,已与过去不同。在看似恢复平静的表象下,深层的裂变和心灵的迷失仍在延续,那些昔日的优越和荣耀正在悄然离去,在一种忧虑、惶恐和莫名的期待中,人们企图寻求新的生活状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坐标。
贾维尔•瓦翁哈说,摄影的最基本特质是永远接近现实。我用镜头客观地记录下我在美国所目击的一切,努力使它能忠实地反映现象和现象下的本质。
正如郎静山所言:“摄影可以是很容易的事,也可说很难的事。”能拍出精彩,并非易事。布拉塞曾这样评价柯特兹:“柯特兹具备一位大摄影家的两项素质,对世界、人类和生活的旺盛兴趣,以及对形式的敏锐感觉。”激情与独到的形式,成就了大师,启示着后人。
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人来说,激情通常是具备的,然而,如何巧妙地去驾驭形式,表达内在?

然而,以影像讲故事,更多的应是那些平淡中的深沉,表象下的内在,呈现它们,不只是机会的等待,更需要理性观察和判断。
美国人确实是比较外向,但那只是一个界面,其实,一些深层的意识,在他们那里并不外露,也是比较内敛的。我的影集中,游弋着某种空茫、失落、惶然、迷惘的情绪,是对一些特定状态和细节的捕捉。这种生命意识的流露,往往是稍纵即逝,不再重现的,你必须调动瞬间触觉,敏锐地抓住它。
在一个地铁车厢里,一个旅客孤独地坐在长椅边侧托腮沉思,他的右手紧紧抓住拉杆箱,右腿横搭在左腿上。
这不是单纯的“人在旅途”状态,他内心的焦虑、孤独、迷茫发散在空寂的四周,就连身后的灯光也是那么的苍白。这就是一个特定性的瞬间,是普遍状态的一个呈现点、爆发点,同时,从表象来看它又显得是那么寻常、平淡。
影集中还有这样的照片,一对黑人情侣在纽约街头相拥而立,背后是巨幅广告——那是一个模特的开怀大笑和一行广告语:每天好好爱自己。一侧是匆匆的行人。相依情侣中的男人,直视前方,他的眼神呆滞而茫然,女伴则搂着情侣的脖子,头歪向一侧,无奈而忧郁。

在这篇《家园• 美国》的编辑过程中,也力图展现一种思想的逻辑,反映这种转折和裂变。影集的首页,是一个持枪携狗的影子,映在布满孔眼的铁板上,板上面挂着两个牛仔帽。这张照片之后,是美国国旗和老兵敬礼,第三张是方尖碑前的女巫施法。
之后是两个变形的特警和马头下的人群。第五张是一个黑人妇女举臂呐喊的特写,一个女孩把头深埋在她的怀中。这几张照片贯穿在一起,定格了“9•11”后的社会画面,传导着强烈的骚动、紧张、焦虑、惶恐、无助,还有对未来的惶然。我在拍下这类照片的同时,也拍下另一类照片,在那些照片中,呈现的是另一个界面。美国民众内心的坚韧、对梦想的坚守,以及对新生活状态的寻求,在那些照片中得到诠释。
有这样一张照片,三个警察荷枪戒备,而前面的顾客却是那么惬意地挑选着商品,背景是一张两个女孩笑逐颜开的大照片。在教堂里,大人们肃然听道,两个躺着的孩子,把耳朵贴在地上,似乎也在聆听上帝的声音

